近日,潍坊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帮助66岁的患者解除困扰月余的头晕问题,同时极大减少了中风风险,使患者可以安心享受退休生活的闲适。
一个多月前,退休在家欢度春节的温先生偶发头晕,同时颈部伴随阵痛,起初以为是受了风寒“吹伤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不适。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颈动脉存在斑块。全家人一下子紧张了起来,听旁人说起过,颈动脉斑块非常容易引发中风。多方打听后得知,目前最先进、最稳妥的治疗方式就是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但是掌握此类技术的几乎只有“北上广深”的大医院,家人们担心春节期间前往外地就医“一号难求”,万一贻误最佳治疗时间后果难以想象。当看到潍坊市中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周垂贤团队长期独立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新闻后,一家人看到了希望,迅速带温先生来到潍坊市中医院。
接诊后,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周垂贤对患者温先生的病情进行了详细评估,首先告知家人可以安心准备治疗,通过手术治疗完全可以保证温先生的生活质量。温先生的全脑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随即,周垂贤为手术做出了清晰条理的准备,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整个剥离斑块,既不需要放置支架,也不需要术后“双抗”维护虽然有了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温先生仍然对“中风”心存恐惧,忍不住问道:医生,颈动脉里的斑块,真的能抠出来吗?周垂贤非常肯定的告知,潍坊市中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已经长期独立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多名患者顺利康复,与放支架相比,这种手术远期复发率相对较低,相当于直接把病灶切除。周垂贤的自信让温先生逐渐安心,术前还给自己打气:手术的时候只需要睡一觉,脖子里的斑块就能被“抠”出来。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剥离斑块,形象说确实是“抠”出来的,但是这种手术对操作要求极高,既要仔细保护颈深部血管神经,又要非常精准地将颈动脉内的斑块或增厚的内膜一丝不差地剥离,这种刀尖上的舞蹈更是对团队技术和多学科合作能力的挑战。
温先生安心入睡后,周垂贤带领团队成员开始手术。通过一条7cm的切口,逐步探向颈动脉病患处,找到了致使温先生头晕不止的“祸首”——一片黄白色斑块。
斑块质地柔韧,血管外层非常薄,周垂贤和团队成员紧密协作,完整切除了这个长40mm,直径8mm的斑块,随后又向颈动脉各处探查,清除多个斑块碎屑。随后,经过缝合止血,手术成功结束。术后第七天,温先生康复出院,安心回家休养。
手术前
手术后
据潍坊市中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周垂贤介绍,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较为主要的原因,而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颈动脉狭窄中,六成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其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出现的斑块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血流量受阻、堵塞,或斑块脱落后阻塞血管,造成脑缺血和脑供氧不足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常用的手术治疗是支架置入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者在成功率以及远期生活方面更具优势。
周垂贤提醒广大群众朋友,颈动脉狭窄通常分两种类型,其一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其二是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症状包括耳鸣、眩晕、黑蒙、视物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眼部缺血表现为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一过性单眼失明或失语等。缺血性脑卒中则通常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等脑组织损伤的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危及患者生命。出现相关症状请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前往医院进行正规、精确诊疗。
来源 | 神经外科
文字 | 其序
编辑 | 浩然 谭洁
附件打开出现错误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