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颖从“内外风”合病论治中风病经验

我师王泽颖,勤求古训,博览群书,治学严谨,敢于创新,从事医、教、研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尊师善于从内外风合病论治中风,提出外散内熄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多见卓效,笔者有幸侍其左右,受益匪浅,今携其经验以整理如下:

内外风相召致病的病因病机

王师认为外风病证由风邪侵袭所致,内风病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和而产生,虽然两者病因和病理变化不同,然而在疾病过程中外风与内风往往相互影响,内外相因,相见并存。王师考虑内外风易相召致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根据《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及《春秋繁露》:“物固以类相召也”,认为外风与内风有一致性,天人相应,同类向动,外风常可引动内风,内风多兼夹外风而致病。二、从发病形式上看,中风病患者多有内风伏藏于内,中风基础可长期存在,然发病则似矢石中的,令人猝不及防,犹风之善行而数变,此为外风引动蓄积的内风而激发。三、从古人治疗中风病验方侯氏黑散、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的药物组成、配伍特点,可以看到这三大经方并不是单纯用外散药物,而是方中均内外兼顾,标本兼施。内外风共同论治在临床治疗中每每获效,进一步验证中风病由内外合邪致病的特点。所以认为内、外风截然分开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临床不必在内风、外风胶着,不能只强调内风而忽视外风,外风易引动内风,内风易招致外风,对中风病发病的外因与内因应同等看待,内外并治,标本兼治,才有助于中风病的预防和治疗。

验案:周某某,男,72岁,2010年12月23日初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时服用硝苯地平控制血压,血压在160/100mmHg左右,平时性情急躁,每遇激动时血压升高明显,可达210/105mmHg。患者入院前6天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温最高达37.9摄氏度。患者此次发病主因右侧活动不利5小时入院,现患者自诉右侧肢体乏力,拘急不舒,行走困难,言语不利,口干,记忆力正常,胃纳可,二便如常,夜寐安。舌红,苔薄黄,脉浮。血压170/90mmHg。头颅MRI示:左侧基底节区梗死灶,脑桥陈旧性腔梗灶。诊断:脑梗死,高血压病(2级 极高危)证属风邪入中。治以外散内熄。自拟方剂双解汤,药用:荆芥穗15g、防风12g、羌活10g、天麻15g、钩藤15g、黄柏10g、僵蚕10g、全蝎10g、当归10g、川芎10g、芦根12g、甘草6g。水煎共400ml,日一付。二诊:服上方10剂后患者右侧肢体拘急不舒好转,言语渐清,舌红苔薄黄,脉细弦,血压140/80mmHg。考虑患者风动表现已不明显,外风已除,守原法去荆芥穗、防风,加熟地20g、枸杞子15g以补肾养肝,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制约时时欲动之内风,继服10剂后患者右侧肢体牵擎感已无,行走较前轻松,言语清晰,舌红苔薄,血压130/80mmHg,1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

按:患者右侧肢体拘急不舒、言语不利、脉浮等属风动之证。分析病因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时性情急躁,每遇激动时血压升高明显,可达210/105mmHg,为内风时时欲动之象,结合患者发病前6天有上感病史,为外风侵袭,引动内风,两者合邪致病。中药予以荆芥穗、防风、羌活祛风散邪,又用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以除内风,全蝎、僵蚕等入肝经活血通络、搜风解痉,当归、川芎活血通脉,以达到血行风自灭的目的,甘草柔肝缓急,调和诸药,风为阳邪,易从肝化热,加用黄柏以清内热,为防过多祛风药化热伤阴加用芦根。改方中应用荆芥穗而不用荆芥,芥穗为荆芥的花穗,更善于治疗头部疾病,取其轻清上扬之性,该方多药配伍以达到疏散外风、平熄内风,集祛风、搜风、熄风各方面力量,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充分发挥祛风功效。待病情稳定,加熟地、枸杞子固本清源,故疗效颇著。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辨证精准,立法分明,配伍精当能使血管中的血液运行有序。

王师认为中风病风证之形成机制多端,虽有“内外风”之分,但不可强为划分。临床应用很难区分“内风、外风”,故绝不可厚此薄彼,截然分开,我们既要重视“内风”又不能摒弃“外风”,灵活掌握,才能提高中风疗效。

 

 

Copyright 2018 潍坊市中医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2019267号-1>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18号
网站建设:威龙商务